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

樂生院民 林卻阿嬤 自述人生


林卻
女,現居住於貞德舍
民國九年生
民國二十九年(二十一歲時)入樂生療養院



生長背景
  我的名字叫林卻,我是民國九年出生的,我本來住宜蘭。小時候我們鄉下的種田人家,也沒有去上學。以前的人不知道節育,都生比較多小孩,我媽媽就生了八個小孩,女兒都給人,留下四個兒子。我排行第六,下面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,四歲我媽就把我給我先生他們家當童養媳了,十七歲嫁去。我養母自己沒有生,四個小孩,三個女孩一個男孩都是別人給的。四歲雖然小,但也已經會做事了。
  我十七歲時嫁人,十八歲時生一個女孩,現在都七十歲了。二十一歲時又生了一個男孩,現在兒子女兒都做阿公、阿嬤了,孩輩也好幾個了。照片裡的人是我的孫女,我媳婦生了五個女兒,都長大嫁人了。過年時有十個兒孫一起坐車來看我。

症狀、入院經過
  我十四歲開始,還沒出嫁時左手就會痛了,是痛在「筋」,皮膚都好好的。慢慢越來越痛,手指也捲起來了,那時候就吃了三年的漢藥,但也沒什麼用,手還是沒有直回來。但到了十七歲年尾的時候我媽媽要我嫁過去,不嫁也不行,洗衣、煮飯也都是我做,結婚以後就沒有再吃藥了。這個痛,痛了一世人,雖然現在看起來皮膚好好的,痛的時候是痛入骨頭裡面的。
病比較嚴重的時候,皮膚會有紅紅的紅疹,厚厚的,一塊一塊起泡,發起來的時候整個麻掉,都不會痛,但好肉正常的地方早就痛得不得了了。身體也有,臉上也有。皮膚還會膨(腫)起來,破孔流一些黑血,非常痛,我的腳就是這樣,本來還不注意,後來整個腫得很紅很大,痛得要死。一些傷口,就是自己抹藥,日本時代沒有藥膏,就擦一些藥水消炎,像是這些藥水。一些傷口後來吃了DDS就好了,但是腳還是會破孔那樣,要擦一些藥水,嚴重的時候還會腫到膝蓋,整個腫的很不舒服,抬高可以好一點。
  光復之後五六年,DDS發明了,吃多了也是有人死掉。吃了DDS之後肉會比較白,也比較有效,我是三十歲的時候開始吃,會畏寒、發燒,很不舒服。另一種「黑藥」是後來才有的,我沒吃過,聽說吃了以後皮都會黑黑的,像黑人一樣黑。

  你們要問我過去的事,過去生活很苦啊,我二十一歲就來了,生完兒子沒幾個月就來了,本來都是看漢醫(中醫),後來去看了西醫,他看到我的手指蜷曲起(khu2-khu2)來,就知道是痲瘋病了。就向日本人報告,報警察,要我來這裡。日本人很嚴,不來也不行,他們說台北有醫院,有專門的藥可以吃,叫我來。以前我也沒聽過樂生院這個地方,鄰里間也沒有聽過有得這病的人,只有我而已。
  我問他們藥要吃多久才會好?他們說要吃三年,我覺得三年實在太久了,台北離宜蘭又那麼遠,我不願意,但是台北和宜蘭那邊的醫生有聯絡,不願意也得來。警察去家裡通知,我丈夫和我阿兄就帶我來了。我們是坐火車來,一在火車上就有看到其它的患者了,一節車廂就坐我們六個患者而已,患者不能和其它人一起坐。坐到了台北車站下車,用垃圾車一樣的車載我們,沒有座位。以前是強制收容,到處去收,下港也有,宜蘭也有,有西醫和警察一起去。到了樂生來,也抽血檢查細菌。直到現在還是每年抽血檢查一次,看看有沒有細菌。我檢查出有病的時候,家裡的人和我兩個小孩,也都要去檢查有沒有病。
  剛到樂生的時候,就分配我住進病棟,我就這樣進來了。

院中生活
  家裡的人沒有來看過我,都是我回去,年輕的時候,面好好的,髮也好好的,鼻子、嘴五官都好好的,可以自己回去。有一次我母親寫信給我,說我丈夫把兩間厝都賣了,女兒也給了別人,雖然隔離,不能自由出入,但家裡發生重大的事情,指導員看了信,也准許我回家,請假一個禮拜,再長也不太行,我那時一個禮拜後還有事,就再寫信回來再請一個禮拜的假。
  以前如果要回宜蘭去,要去樹林坐火車,三點就要起來走路過去,即使是有車也沒有辦法坐。戰爭的時候,還要趁晚上的時候走,因為戰爭,路上也會有伴一起照應一起走。太平的時候,就找不到什麼伴了,因為大家都怕這個病,聽說會傳染,面目也都不好看了。家裡的人看我從小到大,習慣當然不會怕。

  剛來的時候,多艱苦、多歹命啊,沒有藥可以吃,天天都一直哭。剛開始的時候是手會痛,痛久了就麻了,那時候也沒有DDS可以吃,只有神經痛有些止痛藥,像阿斯匹靈,痛的受不了的時候就去注射,會稍好一點,但是仍然會痛。我剛來這裡的時候,左手痛,甚至痛到會抽筋,痛起來的時候,像在抽、一陣一陣,很痛的時候都痛到睡不著,這一痛就痛了十六年,直到有藥可以吃為止。日本時代很多人都痛到自殺,很多人都去上吊,吊阿嬤,哈哈。剛來時左手的手指是蜷起來的,但右手都還好好的,可以做很多工作,我也會做很多工作。日本時代是注射大風子油,也沒有什麼用,沒有藥可以吃,只有止痛藥。手指就一直一直壞了,像是提滾水的時候,碰到熱鍋的時候,就燙傷了,現在皮膚也都是死肉了,沒有感覺,冷熱也不知道,所以腳上也是會有很多傷。壞到有DDS的時候,也沒有辦法再讓手指頭生出來了。日本時代,院內的醫生護士日本人比較多,台灣人比較少,指導員也有台灣人的。因為怕痲瘋病會傳染,宣傳得很厲害,護士都摀著嘴,躲的遠遠的。
  日本時代有很多人在樂生,我問其它的患者有多少人,他們說有七八百人。也有日本的患者,他們住在台南寮那邊的日本房子,一些他們習慣的有舖榻榻米房子。對於我們和日本的患者有沒有差別,我也不知道。
  以前院內東西不夠吃,很多人都餓死了,尤其是年輕一些的人,胃口較好,常常都是肚子餓,生活很辛苦,錢都不夠買菜。以前這裡也沒有米可以買,我都是回宜蘭拿米來煮,日本時代米禁止買賣,有一定的配額。日據時代的公炊也都是患者自己煮,像我這樣病較輕,手腳還好好的輪流做。日本時代比較嚴,外面的人不能進來。要買菜也都要自己買、抬回來,也沒有工友可以幫忙,打掃也都是自己來。
  戰爭的時候,生活更苦了,能吃的很少,常常就一碗飯配一些鹽,沒什麼菜,就這樣吃,戰爭時也不能買米,很多老一點的人也沒地方拿米,很多人就餓死了。死了的人就有竹子拼拼的架子,抬去山頂上,放平以後放一些草,點枝火柴,就這樣患者自己燒。聽說有一天死兩個人的,七八百人死了只剩三四百人。也有很多人逃走,再被抓回來的。
  光復後日本的醫生護士都回去日本了,患者也一起回去了。有一些台灣醫生和護士再進來,有一個陳醫生就在日本的院長走後當了院長了。
  光復後二二八的時候,米有比較夠,飯有比較大碗,吃得比較飽一點。但是光復後物價一直漲,一個月的菜錢也只有十二塊,一天四角錢,四角錢也只能買一斤空心菜,也還是吃不飽。
我年輕的時候,一屋子住的四五個人,年紀都比較大,我就一個人做四五個人的事,或是做些手工,賺三塊錢,即使錢不多,有工作我就去做。現在一塊錢掉在地上連小孩子都不要撿了。像以前的竹仔寮那邊,我也去做過工作,工作時拿一些冷熱水等等,手都會受傷。日本時代時不能出入,也沒辦法在外面買賣。如果有親友要來探望,也都要穿隔離衣、消毒衣,過消毒池。

  我是在民國四十七年的時候搬進貞德舍來的,以前一間住十七個人,兩大間房間就三十四人,都是女生。一個三尺寬的眠床和一個櫃子,就是一個人的位子,也沒有電視、冰箱、電扇什麼的,是後來慢慢人少了,空間也寬廣了,才慢慢自己買了電視、電鍋的。每一個位子都有一個電表,每個月有六度的額度,如果超過就自己再貼錢。從日本時代就分配了一人一張床,和棉被,五年換一次新的。其它的東西、毯子也都是自己買的。水也有規定,一個月四度,不夠也是要貼錢,我以前手比較好的時候衣服也都是自己洗,不太會超過四度,這幾年才用洗衣機洗,比較耗水。

現在
  現在公炊煮來的菜,有的都硬硬的,現在沒有什麼牙齒了,都沒辦法吃。便當就是包給外面的人煮,交兩千塊(一千八百八十元)給他們,一天三餐煮什麼菜就大家一起吃,工友再送來我這邊。如果有些比較軟的菜像菜瓜什麼的,我才比較能吃。
身上這件衣服是三百塊,我捨不得買,是同舍的一位阿婆過世以後,我才拿來穿的。電視則是託院民幫忙買的。
這幾年我有心臟病,不是痛,而是會全身無力,流冷汗、流眼淚,一直喘。發作的時候必須去住院。我就吃一些買的藥,孫子和孫女買了三百粒四千元的救心藥(中藥)給我,不舒服的時候就吃一粒,吃了以後就比較好了。

補充:
(張文賓,陳再添)
林卻阿嬤和院民葉學文是知己好友,晚年一起住在貞德舍,葉學文是第一個榮民院民,在二二八之前就入院了,當時外省藉院民不到五個。葉學文擅長書法、公文等,「以院作家,大德曰生」就是葉學文題的,過年時還曾自己作春聯寫在貞德舍,「淡飯清湯能飽肚,茅籬竹舍好安身」。
阿嬤每天早晚定期餵三隻貓,三隻貓也生了小貓,常常在貞德舍外睡覺晒太陽。

樂生口述歷史工作坊 馨頤整理

5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您們好,我昨天(3/25)是第一次去樂生院,碰巧遇到你們一位黃同學在導覽。我覺得可能是因為著重於口述歷史的部份,所以聽著那些故事,雖然很多是細瑣的小事,但是總覺得小小的事情在這個地方的意義都很深。

我和我同學是從清大(新竹)特地到那邊去看。回來之後都覺得應該要讓清大的更多人去那邊看看。

不知道你們是每天都有人在那邊呢?還是只有假日在那邊呢?我們現在在清大打算做個影展之類的活動,最後希望是能夠帶一批人上去看,不知道是不是能夠請你們幫忙導覽呢?(雖然我不確定是不是最後真的會弄得到一大批人)

請問該怎麼跟你們連絡呢?

匿名 提到...

邪江 留個e-mail吧
我就是黃某人 我和你們聯絡 XD

匿名 提到...

麻煩你了!!
u920548@oz.nthu.edu.tw

匿名 提到...

你好,我是3/25星期天第二次在樂生遇到導覽團,跟林卻阿嬤裝熟的那個藍外套男(毆)

謝謝你精彩的導覽和故事,我覺得進到樂生就是要知道這些故事,才不會只用工程和經濟等線性考量來看待事情

近日會試著在師大徵集關心或好奇的人到樂生走走,還請多多幫忙讓大家都知道樂生的故事,謝謝各位!

bluewind4740@yahoo.com.tw

匿名 提到...

barking,也謝謝你們願意傾聽這些故事。阿伯阿嬤們的故事,正是樂生無形的資產,能讓更多人一起分享樂生曾有過的故事,樂意之至。
:)